定陶区陈集镇:小桑葚大产业
鲁网6月1日讯 “大娘,你这一天能摘多少斤?”“七八十斤吧。”“开给你多少钱?”“四五十块钱。” ……
5月28日,在定陶区陈集镇七一村的桑葚园里,记者碰到了正在摘桑葚的高炳兰,今年83岁的高炳兰看起来身体硬朗,耳不聋眼不花,干起活来更是一把好手,用她的话说就是,既锻炼了身体,还能挣钱,这是好事。
“从5月上旬开始,村里的妇女以及周边村民,都会来摘桑葚,人多的时候能有上百人,摘一斤5毛钱,摘得越多挣得越多,一天一结算,老百姓都抢着来呢。”七一村党支部书记张海玉向记者介绍说。走在桑葚园里,结满了桑葚的枝干被压得弯了下来,煞是喜人,桑葚园中间的小道上人流川息,不断有人提着装满桑葚的桶走到园门口称重结算。据张海玉介绍,从去年开始,村里开始种植桑葚,品种主要是果葚,这些果葚被送到陈集的山东天智绿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用作提取色素的主要原料。“提取出来的色素都是原生态,抢手得很。”张海玉说。
果葚果实中含有丰富的活性蛋白、维生素、氨基酸等,营养是苹果的 5 ~ 6 倍,具有多种功效,被医学界誉为“二十一世纪的最佳保健果品”, 摘一棵熟透的桑葚,丢进嘴里,稍微一咬,汁水就流满嘴,那种惬意的酸酸甜甜滋味流遍全身,让人心情舒畅。“当初之所以选择这个项目,就是看到了果葚在食用以及深加工方面具备的潜力,恰好我们距离天智绿叶公司又比较近,可以直接送到厂里进行深加工,形成了农户加企业的的种植模式。”张海玉说,“目前,我们的种植面积达到150亩,5月中旬到6月上旬,每天能往公司送果葚四吨左右,收购价在3块钱,让老百姓没有了后顾之忧,可以放心大胆地种。”
小小的桑葚不仅让村集体有了收入,而且也让村里的贫困户找到了“致富”的门道。省政府研究室派驻七一村“第一书记”李涛来到村里以后,就开始思考,如何利用村里现有的桑葚资源增加村集体收入解决贫困户脱贫的问题,李涛便与省政府研究室派驻崔庄村“第一书记”侯西栋商量,充分利用现有的桑葚资源,进一步拉长产业链,增加村集体的收入。经过反复论证,李涛与侯西栋决定与天智绿叶公司合作,把两个“第一书记”帮包村的扶贫资金60万元全部投入到桑葚深加工车间上。“这60万元投入到天智绿叶公司后,该公司每年最低拿出投入资金的13%回报给村集体,也就是说这两个村每年将有至少7.8万元的收益,连续支付5年后,60万元再返回给村集体。”侯西栋介绍说,“这样,村集体有了收入,就可以保障村里的贫困户,还可以发展村级公益事业,村集体的凝聚力就会增强。”
根据“第一书记”的规划,60万元扶贫资金将建设桑葚果干项目,年加工鲜果700吨,生产桑葚果干100吨。“如果效益好,我们还会建议村民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把小桑葚做成大产业,让两个村庄彻底脱贫。”侯西栋说。(新锐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