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建设应避免成为“造城运动”
特色小镇建设正在中国如火如荼地展开,随着各种“小镇”概念风行,人们的担忧逐渐多了起来。如果这一轮小城镇建设脱离实际,大干快上难免会催生一些所谓的“形象工程”,最终恐难名副其实。避免浮躁,不落俗套应当是必须坚守的底线。
提起特色小镇,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性举办地——浙江省嘉兴市乌镇的崛起可以说是典型的代表,就在最近,浙江省对余杭梦想小镇、乌镇互联网小镇等20个浙江首批特色小镇文化建设示范点进行了授牌。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这一最新举措再次进入人们视线。
“特色小镇是产城人文的综合体,它的灵魂不是高楼大厦,不是优势产业,恰恰就是文化。 ”浙江省文化厅厅长金兴盛认为,文化建设不仅能为特色小镇塑魂,打造精神纽带,也能利用文化资源带动产业发展。
为了使各地在特色小镇建设中重视文化建设,浙江省文化厅公布了首批特色小镇文化建设示范点的名单。这种示范点并非终身制,每年都会进行动态评价,就是要把好的经验进行推广,在特色小镇的文化建设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从全国来看,特色小镇建设形成了一股热潮,各地纷纷推出了独具特色的小镇,有金融小镇、精工小镇、科创小镇、文化产业小镇、医养小镇、户外小镇、休闲小镇、旅游小镇等等。
今年7月,国家住建部、财政部和发改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计划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不断提高建设水平和发展质量。
10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发展美丽特色小(城)镇被定义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平台”。
培育特色小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有条件的镇更好地发展。由于一些体制机制的限制,不利于一些小镇参与到市场化竞争中,因此挖掘一些有潜力、有特色的小镇,通过一些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带动经济的发展也可以吸纳小镇周边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就业。
住建部村镇司司长张学勤此前表示,培育特色小镇,主要是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提供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建设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
国家层面的政策引导,令“特色小镇”迅速成为社会资本的投资热点。总部位于上海的某集团日前宣布,将在全国打造100个集旅游、生态农业、养老亲子、品尚休闲为一体的特色小镇。加上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特色小镇建设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现在围绕特色小镇建设,主流观点认为我们的特色小镇不要走 “欧式小镇”之路,“特色”应成关键词,要有持久生命力,特色小镇应该是留得住乡愁的宜居家园。而现实则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情况。
据媒体披露,某地也在打造“互联网小镇”,不过从当地情况来看,并没有什么传统的互联网产业基础,只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一些互联网相关企业,显然属于“圈地养羊”意在税收,离特色小镇内涵很远。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东部某省会城市,一家大型企业与当地政府签订协议,准备在人口密集的城乡接合部打造“足球小镇”,计划建设的商业和住宅项目需要进行大面积拆迁,而作为“准拆迁户”的当地居民却觉得,无论是“足球”还是“小镇”都离自己的生活很远。然而,这些从内涵到现实都在发生偏离甚至变味的 “特色小镇”却日益多见起来。比如,借特色小镇之名行房地产开发之实的现象在泛滥:在珠三角,某房地产企业借助“科技小镇”概念推动产业地产,获得地方政府大量土地资源支持;在长三角,另一家房地产企业打算在大城市周边打造标准化的 “农业小镇”,2平方公里农业区配套1平方公里建筑区,计划承载3万人。有些特色小镇建设,可谓“醉翁之意不在酒”。
观察人士指出,有的特色小镇建设行为,只有“招商引资”“把空间变成房子”这两个特色十分清晰,而特色小镇应有的特色产业、文化传统、人居环境等内涵很少涉及。不少地方甚至存在“圈地为镇”、无中生有,不顾当地传统产业特色和人文地理环境,盲目上项目、造特色的行为,可能让特色小镇建设沦为又一轮人为“造城运动”。
无论是何种特色小镇建设,都应该充分调查研究,因地制宜,突出自己的文化基因与独特魅力,要摆脱 “圈地造城”“穿新鞋走老路”的浮躁,切忌盲目跟风,大干快上,过于追求GDP和税收,要防止走样变成“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或“腐败工程”。
最后还需要指出的是,美丽、宜居是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内涵,没有宜居环境的特色小镇建设注定终将失色,希望我们的特色小镇建设最终都能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