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广东特色小镇的“特色”发展

2018-07-12 14:22:00 来源:人民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近年来,全国各地兴起建设特色小镇的热潮。国家住建部、国家发改委、国家财政部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争取培育1000个特色小镇。今年5月,广东省发改委公布了第一批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对象名单,共有36个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工作示范点被列为创建对象。

  那么,广东究竟需要怎样的特色小镇,又将如何结合自身优势加快建设?日前,广东省政协委员、佛山政协副主席、佛山民革主委唐东升,佛山市政协常委、佛山民革副主委、禅城区副区长渠铮,广东省政协委员、佛山农工党专职副主委李薇做客人民网《界别圆桌汇》,一同探讨广东特色小镇的“特色”建设。

  到2020年建设百个省级特色小镇 

  所谓的特色小镇,是指依靠某一特色产业和特色环境因素,打造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征和城市功能的区域开发项目。

  “广东省在特色小镇建设方面,起步比较好、比较早。”唐东升介绍,去年广东省的国家级特色小镇就有20多个,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并且计划在2020年之前要建设100个省级的特色小镇,今年已评选了第一批36个创建对象。

  而纵观全省,各地市的特色小镇建设也可圈可点。渠铮介绍,目前,佛山市有三个国家级特色小镇,分别是第一批的北滘镇、第二批的西樵镇和乐从镇,数量全省最多。佛山还有一大批省级特色小镇,也培育了一大批市级特色小镇。

  广东的特色小镇建设正如火如荼推进。对此,广东省发改委、省住建厅和省财政厅还专门出台特色小镇建设指导意见,对特色小镇在产业、城市空间、文化传承及产城人文融合等方面制定了详细的实施路径,并要求各个特色小镇挖掘自身的自然禀赋,做自己的特色和产业高地。

  特色小镇建设补齐发展短板 

  “广东在特色小镇第一轮的发展很好很快,在全国都是领先的,但是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我们自身也存在一些短板。”渠铮认为,首先是产业雷同的问题,迫切需要华丽转身。

  其次,城市在快速发展的时候,不仅容易忽略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欠下“生态账”;还在人口大量引入后,暴露公共服务设施的薄弱点,教育、医疗、社区建设等短板逐渐凸显。

  “所以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更高品质、更美环境、更好追求的前提下,特色小镇建设实际是找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渠铮认为,特色小镇就是在一个规模环境里,用较短的时间集聚力量投入,并在小范围内,把这些问题较好地解决。

  唐东升也表示,广东建设特色小镇,在产业角度,能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城市角度,能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从人的角度,环境更宜居;从文化的角度,把文化和生活结合起来,在日常生活中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产城人文相融凸显小镇“特色” 

  “产业是一个城市的活力,也是一个城市的支撑。”渠铮认为,广东的特色小镇建设不仅要保持现有的产业,还要做得更强更特。首先要加大公共基础设施、服务设施投入,其次让文化更多的反映在我们产业和城市发展建设上,并让老百姓在产、城、文的方面体验到获得感。

  而想要更好地建设特色小镇就需要凸显“特色”,要找准定位。“所谓特色,是长时间的沉淀而形成的,不是一拍脑袋特色就想出来的,千镇一面,照搬,是不可取的。”李薇认为,广东的特色小镇建设应围绕现有的特色产业,挖掘历史基因,将现代和历史、城建和文化相结合,并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融合。

  李薇以佛山为例。“佛山的中药文化底蕴是很深厚的,早在清朝年间,就已经是中成药名镇。我们应该思考在特色小镇建设中怎么规划好,让它更大的发展。这也是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精神”。

  除此之外,广东省特色小镇建设还需要解决部分问题。唐东升认为,首先要解决生态环境的问题,其次是城市面貌的改造,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特色小镇建设,不应局限珠三角,粤东西北也要建设,借助特色小镇打破区域不平衡的问题。”

  “最关键要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唐东升建议,特色小镇建设要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可持续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网 李语)

 
责任编辑:罗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