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桐柏建设“香菇小镇”:菇香醉万家 农民笑开颜

2019-09-25 11:09:00 来源:新华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据南阳市委宣传部消息,一座座香菇种植大棚错落有致,整齐划一的架子上分层地躺着一个个长约半米的“胖娃娃”,大棚一角的食用菌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在忙着备料......中秋时节,走进桐柏县朱庄镇,处处能感受到香菇产业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耳闻目睹的景象无不令人振奋。

  “发展产业是实现群众脱贫、乡村振兴的根本之策。我们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围绕小小的香菇做足文章,实现了‘家家户户有产业’的目标,全镇香菇年种植规模达到1500万袋以上,实现了贫困群众稳定增收致富、村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目标。”朱庄镇党委书记岳道有说。

  吕明军是朱庄镇朱庄村的“当家人”,也是桐柏国芝香菇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在朱庄镇,像吕明军一样的“理事长”还有很多,他们大都是村里的干部。过去,镇里种香菇的群众不少,可都是小打小闹,不成规模。镇党委、政府因势利导,鼓励群众发展规模化经营,齐心协力建设“香菇小镇”。刚开始,群众有顾虑。2013年,镇里号召全镇9个行政村,村村成立香菇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理事长均由村支书或村主任担任。吕明军和馆驿村原支部书记刘国和一商量,自筹资金近600万元,合作建起了朱庄镇首家香菇生产基地。该基地取名老关山香菇生产种植基地,年加工生产袋料香菇300万袋,具备养菌40万袋、种植30万袋香菇的能力,可为周边群众提供优质、高效、节能的种植香菇袋料。该基地生产的养好菌、可出菇的优质香菇袋,对贫困户每袋只收费4元,有劳动能力的拉回家自己种植,没能力的特困户可以托管在基地,享受基地分红。贫困户都说,镇村两级为群众脱贫致富考虑得太周到了!

  建设香菇种植基地,是朱庄镇党委政府决策、倡导并推动落实的结果。过去,全镇没有一个像样的种植基地,这成了发展规模化经营、建设“香菇小镇”的“瓶颈”。为此,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带领村干部、香菇种植大户外出考察学习,积极解决场地、资金等难题,从而推动了基地建设遍地开花。这些基地大致分为五种不同类型,遍及各个行政村,让菇农就近学习技术,就近种植香菇,深受群众赞誉。

  基地建设不仅为了富民,也为了强村。“这是村里的香菇种植基地,准备发展17万袋香菇,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8万元净收入。”新集村支部书记毕道伟告诉记者。在朱庄镇馆驿、粉坊等村,这样的集体经济小企业正在遍地开花。

  在朱庄镇,农民“伺候”香菇大棚,政府“伺候”菇农,“服务”成了一种实实在在的富民行动。9月22日,正在菇棚里忙活的菇农吴传勇告诉记者:“我眼睛不好,过去在外打零工,收入不固定,忙活儿一年下来口袋里不落几个钱。现在通过政府免费提供技术培训,在家种植香菇,不仅收入稳定,还能照顾老人孩子。”

  与吴传勇一样,今年48岁的吴传坡,是朱庄镇粉坊村村民,视力残疾,爱人杨文英患癌,两个孩子都在上学,家庭开销大,收入渠道单一,家境困顿,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村干部为他送信息、送技术,还送去了其他帮扶措施,使吴传坡一家人点燃了脱贫致富的希望。夫妻二人依托扶贫政策和专业种植技术,一头扎进香菇棚里,辛勤劳作,从装袋、传菌到采摘,两人一刻也不敢懈怠。2017年,吴传坡种植香菇11000袋,净收入达3万余元,当年就顺利实现脱贫摘帽。

  政府服务到了家,脱贫农民乐开花。如何在全镇范围内全面决胜脱贫攻坚,朱庄镇党委政府殚精竭虑。他们立足香菇产业发展求突破,围绕服务找准立足点,针对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因户施策,实施“菜单式扶贫”。

  近三年来,镇里不仅帮助农民建成了5个香菇种植基地,还建成了一个年生产100万斤优质菌种的菌种厂和一个年出口创汇1500万元的香菇加工厂,让朱庄的香菇产业在生产、加工、销售上形成一条龙产业化的链条。近两年来,已累计为群众代加工香菇100余万袋,为群众节约成本50余万元。全镇目前仅从事香菇销售的商户就有60余户。

  郭进定是桐柏县进定香菇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2006年,他申请注册了 “金秋农”食用菌商标。2012年,他又注册了“桐淮”食用菌商标,在沿海几个城市建立了稳固的销售网络,同时,邀请外地经销商到桐柏来考察,让他们了解食用菌种植的组织和规模,更让他们知道这里的农副产品是无污染的绿色食品,让他们放心销售。在郭进定等经济能人的带动下,“朱庄香菇”美名远扬,产品远销到日本、韩国、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2013年,朱庄镇生产的香菇、木耳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和无公害农产品证书,2018年获得有机农产品认证证书。目前,该镇正在从单纯生产袋料香菇向同时发展猴头菇、草菇、袋料木耳、黄金菇、茶树菇、虎皮菇等多种食用菌的转变,食用菌生产更加注重节约集约化、绿色有机化、标准国际化。

  “种植猴头菇,用的原料是玉米芯和棉籽壳,产品质量好、效益好,明年我还要多种一些!”脱贫户吴传生信心十足地说。(杜福建 刘佳)

责任编辑:张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