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通河县浓河镇被评为“全国农业产业强镇”。这些年,这个小镇先后拿到了“全国重点镇”“全国生态镇”“全省百强镇”称号。
浓河镇地处通河县最西部,南临松花江,北靠小兴安岭南麓。浓河镇位于北纬45°优质农产品黄金带,坐拥80厘米厚的优质寒地黑钙土,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最佳环境。依据“北高南低”地貌,浓河镇形成了“北林牧、南稻作”产业布局,推进绿色高效农业规模化、品牌化和集群化发展战略,走出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组建联合社,打造稻米龙头
浓河镇耕地面积24万亩,其中,水田就有22万亩。水稻是浓河的粮食主角,但种植曾经很散乱,农户各种各的、合作社各自为政,当地光稻种就有几十样,这边都已经开始收割了,那片还满眼碧绿。长粒、圆粒啥样的米型都有,食味儿值就更不用说了。
稻米多样,浓河大米难以形成“拳头”抢占市场。为打造稻米品牌,浓河镇政府以太阳谷农业合作示范园区为牵动,由圣心湖水稻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注资600万元,整合全镇8个合作社,集约经营发展绿色优质水稻,600多户农民统一供应稻种、统一催芽、统一供应农资、统一农机作业、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品销售。水稻生产环环相扣,全镇绿色水稻面积增长到20万亩,水稻产值达到3.52亿元。
圣心湖联合社还为14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代耕,效益分红年保底3000元。种植合作社与双利米业建立合作关系,推行订单种植,农民种出的粮食在家门口就卖了。今年双利米业智慧工厂建了全自动整型真空包装机组,安装了智能机器人生产线,稻米加工逐步走上智能化。
双利米业负责人边敬侠介绍,米厂每年可加工30万吨水稻,产能为通河县第一,哈市前五名。针对不同需求的消费群体,推出富硒米、富锌米、高钙米、多糖米等不同品种,通过差异化促进浓河大米的品牌打造,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
每天捡蛋8000斤,还真是体力活儿
捡蛋捡到手抽筋儿,这个真的有。浓河镇富强鑫海综合养殖场的工人们对此深有感触,尽管现在投食、喂水、扫粪都机械化了,一按按钮全搞定。10万只蛋鸡每天要产蛋8000斤,两个人一栋鸡舍,每天捡鸡蛋要忙活4个小时,将鸡蛋摆盘装箱成了鸡棚里最重的体力活儿。养鸡场老板王宪立说,他已经养了12年鸡,从最初的1万只到现在10万只,规模逐年扩大。
在发展特色产业上,浓河镇围绕生态林业“双百工程”,在北部浅山区推广大果榛子,实现立体式套种套养。鑫海就是特色养殖企业之一,共带动富强村全村7户贫困户入股拿分红,每户年底分红3000元。
粪肥秸秆二合一,撒到田里培肥黑土
浓河镇全面推广绿色种植,按照黑土保护试点工程,执行秸秆还田。全镇依托良通农业生物质循环有限公司的秸秆菌肥加工项目,建起4个秸秆收储运中心,年处理秸秆15万吨,辖区内秸秆基本实现循环利用。养殖业产生的粪肥混合秸秆制成有机肥,撒进稻田相当于给黑土层加了一层“保护膜”。
浓河镇党委书记孙志国说,混合秸秆加工菌肥,不但能增加腐熟程度,更使肥力翻番。既解决畜禽养殖粪便污染问题,又能使有机肥提质增效,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得以兼顾可持续绿色发展。
下一步,浓河镇将以京抚公路为轴线,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向南拓至松花江边发展现代农业,向北延伸至有机菌肥厂、稻米加工基地,向西辐射中心镇区带动旅游、餐饮、住宿等商业经营项目,向东连接铧子山景区,形成浓河镇农业产业强镇核心区域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