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小镇的很幸福!罗庄“四级灌溉”工作法精准对接群众需求

2019-11-26 17:15:00 来源:大众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11月26日讯 今年以来,罗庄区围绕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谁来做、做什么、怎么做”问题,以“文明实践+社会治理”为突破点,以幸福小镇为试点,探索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四级灌溉”工作法,有效地把党的惠民之水精准滴灌到群众心田,更好地教育引导社区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坚定党的信仰、转化思想观念、重塑精神家园、乐享美好人生、崇尚健康生活、步入幸福殿堂”36字新时代幸福生活模式,就是幸福小镇的幸福生活。 

  11月18日早上7:30,幸福小镇的升旗仪式如期举行,社区保安组成的护旗队将国旗缓缓升起,逾百名社区群众早早来到这里,聆听社区志愿者们传达党和国家的最新政策。每周一举行升旗仪式、每月最后一个周日为70岁以上老人举行寿星宴,在幸福小镇已经成为常态。 

  现在的罗庄区幸福小镇,每天都会举行各种志愿服务活动,但一年前却不是这样。去年12月1日,幸福小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挂牌成立。成立初期,社区各类场馆设施虽一应俱全,但每每组织策划志愿服务活动,虽经多次宣传动员,参加的人数却总是屈指可数,甚至有的群众伸手要吃、要喝、要纪念品。 

  “只有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志愿服务才能实现‘不请自来’。”幸福小镇文明实践站负责人张广涛说。为此,幸福小镇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四级灌溉”工作法。 

  一级灌溉即建立文明实践点,动员有一技之长的居民申请文明实践点,提供照料老人、免费理发等志愿服务,最终带动、组织受益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目前已建立老人美发室等7个实践点。二级灌溉即选树文明实践户,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居民通过签约宣誓成为文明实践户,履行“引领三户居民积极参加文明实践活动、坚持每月读一本好书、带头开展一次移风易俗活动、成为最美志愿者”等十项承诺。目前,36户社区群众顺利通过申请成为文明实践户。三级灌溉即吸引链接户,社区居民通过在实践点历练、或由文明实践指导员引导教育,认可“新时代幸福生活模式”,主动参与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和社区治理;四级灌溉即融化堡垒户,通过精准把脉、因户帮教、现身说法和氛围营造等措施,强化对“新时代幸福生活模式”的认识理解,帮助堡垒户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稳妥化解矛盾,共同过上幸福美好生活。同时,社区建立“善德积分”制度,对于表现出色者,挂上“新时代文明户”牌子,并给予多种激励。  

  通过推行“新时代幸福生活模式”,社区群众争当志愿者的意识明显增强,每天、每周、每月参加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成为社区群众的一种自觉、一种期盼。目前,幸福小镇已有300多名社区群众自愿参加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团队。  

  “水果婚礼”更受新人青睐 

  8月24日,幸福小镇的张国栋和杨露露正式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但这对新人的婚礼却有些不同寻常。他们没有大摆婚宴,而是用水果自助餐来代替,他们的婚礼场地不是高档华丽的酒店,而是幸福小镇的社区服务中心,见证他们婚礼的除了自家的亲朋好友,还有幸福小镇的街坊邻居。  

  今年以来,幸福小镇定期向社区群众开设文学班、茶艺班、书画班、摄影班等主题班次,通过系统培训和专家授课,已开展专业培训6期,培训志愿骨干300余人次。先后精心组织策划了首届幸福节、新式升学宴、简式“水果婚礼”、百家宴、寿星宴等40余次志愿服务活动,弘扬了新风正气。尤其是小镇简办的升学礼和新式水果简餐婚礼,不仅利用水果代替了过去奢华的宴席,还增加了感恩和人生教育的环节,由社区统一组织,简朴而庄重,首先参加的居民还进入了小镇幸福殿堂。  

  小镇居民主父英峰说:“新事简办,不仅让大家从繁琐的社交事务中解脱出来,节省了时间和经济成本,通过社区的隆重组织,便于亲朋邻里都他们的快乐和幸福,进而带动更多居民参与进来。” 

  “幸福小镇的‘新时代幸福生活模式’不是一句口号,也不仅挂在墙上,而是社区和群众的自觉行动。”幸福小镇文明实践站负责人张广涛说。  

  为更好引导群众互学互鉴、共同进步,在阵地建设上,小镇投资建设了幸福导航馆、旗帜广场等“六馆四广场”,分别承担党建引领、幸福研创、文学阅读、艺术熏陶、移风易俗、荣誉风采等功能;在队伍建设上,由社区实践站出面,把专家名人链接到社区,组建幸福导航、幸福讲堂等8个专家志愿服务团,组建电影放映、广播宣传、艺术生活等8支群众志愿服务队;在教育引导上,实行“一学一堂一系列”,创办幸福大学,开设幸福人生大讲堂,开展一系列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有效改变了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社区治理实现“由民做主” 

  “咱们社区的主干道重新修整后挺受群众欢迎的,就是晚上太暗,建议安装一个高档的华灯,最好上边的几个灯是红色的。”“建议社区文明实践站设立特殊老人关爱实践点,为老人提供定期看望、谈心交流、手机应用等服务。”  

  “这些社区群众的需求都被我们分类记录下来,纳入了社区治理清单,将立即采取措施予以落实。”实践站负责人张广涛说道。 

  推行“四级灌溉”工作法后,幸福小镇的社区治理从被动的“为民做主”转变为主动的“由民做主”,从原有的刚性约束转化为现在的柔性吸引,最大限度地调动社区群众的智慧与力量参与社区治理。  

  目前,小镇7个实践点的居民实现了多角度、全天候服务社区群众。其中,社区居民赵瑞玲为17位老人免费美容美发38次;社区居民张亚龙为46位老人免费查体53次;20位爱心妈妈与16名留守儿童结成对子,此外还每周轮流参与2次4点半课堂;68名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120余次。  

  如今的幸福小镇,矛盾纠纷小事不出邻里,大事不出社区。“我们是社区的主人”,“小区建设靠大家”已成为广大社区群众的心声。(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杜辉升 纪伟 通讯员 王庆龙 王磊 报道) 

责任编辑:张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