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山东|自然法则下的生态养殖 渤海水产独特的发展之路
鲁网12月3日讯(记者 杨国永) 在滨州市沾化区滨海镇的高浓度海水盐田中,有一种独特的美味——盐田虾。不要小看了这青褐色的生物,它是人类与大自然携手合作的产物。从配种、产卵、育苗到养殖、冷藏、深加工,盐田虾都倾注了“渤海水产人”的心血。
为在海洋产业中将盐田虾这种 “宝藏”开发给消费者,渤海水产(滨州)有限公司秉承“海洋牧场、实业发展,粗放养殖、野生品质”的企业理念,通过实施亲虾培育及配套工程改扩建、建设海洋牧场等,打造出独具特色的生态养殖发展之路。
作为滨州市农业产业龙头企业,滨海镇渤海水产(滨州)有限公司濒临渤海,拥有养殖近海滩涂12万亩,其中开放式养殖区8万亩,是鲁北地区大型水产养殖和生产基地之一。规整的虾田广袤无际,风力发电机在盐田埂边运转着,在这高浓度海水田中,青褐色的虾正用最原始的方式生长着。这种粗放的养殖方式,成就了野生的品质。
“人养虾田天养虾”,是渤海水产所坚持的自然法则。这主要表现在减少人工干预,全程不施用药物、激素等任何辅助品的极具特色散养模式上。在与渤海水产执行董事张洪军的交流中,记者认识正是独特的水质环境、优良的苗种、遵循自然的养殖方式,才造就了盐田虾的美味品牌。
“按照大改小,浅改深的思路,我们投资4000多万元,对近5万亩虾田进行了改造。”渤海水产执行董事张洪军告诉记者。该项目的设计单位是山东省水产设计院,在优质鱼标准化池塘以南,建设亲虾车间、单胞藻车间以及配套的高位水池、冷藏库等设施,购置各类生产设备70余台。项目采用无公害清洁生产方式为设计理念,应用循环水处理、生态养殖等一系列先进适用技术,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节水节能,做到养殖废水的零排放。目前项目已全部竣工,全面投入使用。“改造以后,确实大大提高了我们南美白对虾的产量,在收入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张洪军自豪的说。
近年来,渤海水产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强化产业链条,加快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转型。投资建成的专业水产加工冷藏及冷链物流基地,能够实现虾产品的就地加工、贮存,最大程度地保障产品的新鲜度;建成的绿色无公害饲料加工基地,采用业内一流的进口高档加工生产线,为虾苗提供所必须的养料,使饲料自给自足。另外,根据公司制订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建设现代渔业园区,以对虾种苗开发为核心,以工厂化养殖为目标,分六大功能板块同步运作,该项目被列入滨州市新旧动能转换十大重点工程。
目前由山东省水产设计院总规设计建设的现代渔业园区项目逐渐展开,其中包括2万平方米工厂化养殖车间、生产用水处理中心、办公楼及附属设施。对虾遗传育种研发中心,新品种测试中心,用于各种对虾的塘边标粗和养殖实验。目前位于园区最北端的种质隔离区已全部竣工,于2019年4月已正常投入使用。
在企业的标粗车间,记者见到了正在培育中的虾苗,企业的技术员黄建军告诉记者,“我们的投饵量一般是一天八餐,三小时一餐,饵料的量根据虾苗的量与体长来设定的。一斤到2万-3万尾苗,一般就可以投入养殖了”。严格、细致、科学的虾苗培育,为优质虾苗的育成提供了基础。在育苗、养殖过程中,采取循环式培育养殖模式,夏季培育毛蚶等贝类,秋、冬季反季节养殖南美白对虾,春季培育虾苗成熟后散养在虾田中。一年四季不间断、循环养殖,将海水梯级开发,一水多用,减少废水排放,在做到绿色、环保、安全的同时,丰富了产业链条,增收增效。
为延伸产业链,拓展渔业发展规模,企业也将海洋牧场建设纳入了发展日程。“结合滨海镇整体规划,将旅游项目与海洋牧场相结合,建设底播型海洋牧场。”张洪军向记者展示着企业新的展望。企业将根据贝类的生活习性,计划用5年时间,开展以贝类增殖为主,以牧场园区为模式的底播型海洋牧场。通过不断拓展海洋增殖产品种类和规模,优化传统养殖方式,积极开展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典型种类混合的养殖模式,提高项目区的贝类产品产量。通过建设浮动式海上平台,打造海洋牧场观测网,实现海洋牧场全程无缝、实时在线、持续稳定观测;打造旅游观光、海上垂钓等附属产业,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确保良性发展。
向上求突破,向前求发展。渤海水产于2017年9月份在“新三板”成功上市,成为滨州市首家登陆资本市场的渔业企业。未来,渤海水产将在引进投资、兼并重组、规范运营、生态养殖、绿色发展的道路上持之以恒,深挖海洋渔业资源,向海洋要产值,带动滨海特色经济,走出一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互补的朝阳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