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武汶上集镇:特色产业扶贫 已申报时装小镇名片
牛春梅向记者展示她们工厂制作完成的一件女装
在汶上集镇汶西村北街的大洋制衣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忙碌着。
起着龙头带动作用的万丽时装有限公司在扶贫工作中至关重要
万丽时装有限公司已入职贫困员工357人,基本达到了当年入职、当年家庭脱贫。
鲁网菏泽8月19日讯(记者 李朋 见习记者 张元源)不单纯为扶贫而扶贫,而是把增强经济实力、提升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水平、推动全面发展当作彻底摆脱贫困的根本举措。近日,鲁网记者来到成武县汶上集镇采访扶贫脱贫工作,该镇以“均衡布点,覆盖各村”为原则,共建成服装加工店16个,共安置就业3780人。据悉,该镇已申报时装小镇这一新名片。
返乡创业在家当老板 顾家挣钱两不误
牛春梅是成武县汶上集镇大周村的一位普通村民,四年前她在青岛的一家制衣外贸公司务工;而四年后的归乡,她却换了个身份——创业者。有关她角色转换的故事,还要从2012年说起。
2012年,归乡后的牛春梅看到了自己家乡因为贫困而经济发展迟缓的现状,有了一个初步的想法,依靠自己在务工期间所学到的行业知识和积累的一部分社会关系,她打算在村里开一个小型服装加工作坊。
“说干就干“的做事风格让她的一帆风顺服装加工厂很快就被建立起来。起初,小作坊只有4台机器,她本人也是4个员工中的一员,但通过四年时间的不断发展,其生产规模和技术都有了多倍的增长,更是在今年扩建了一个占地1000多平米的新厂房并添购了82台新机器。
在服装厂大规模发展的今天,牛春梅也吸纳了周边村庄许多留守妇女及贫困家庭的村民前来打工。村民的文化程度虽然不高,但她们的缝纫活做起来却非常细心,完成质量较好,这是牛春梅对村民的评价。在牛春梅的工厂里,有多名孩子正在玩闹、嬉戏。据悉,正值学生暑假,村民在打工挣钱的同时还可在工厂里照看孩子,两不耽误。
现在服装厂生产的服装运往外贸公司后,便销往西班牙、英国、美国等多个国家,牛春梅说着,拿起一件衣服向记者展示一个全部为英语的服装标签。目前,牛春梅的工厂里有50多名工人,基本上全部为女性,平均工资每月在2000多元。
在位于汶上集镇的汶西村北街的大洋制衣有限公司,记者在厂房内看到,工人一边聊天一边工作,有说有笑,其乐融融,整个厂房充满了欢声笑语。据该厂管理人员王林林介绍,目前该厂有120多名员工,其中贫困户18人,公司除优先安置贫困户进厂就业外,还采取“放活”的方式,让贫困户把原料拿到家里加工,使本村和邻近村的剩余劳动力人人有活干,足不出户就有钱赚。
42岁的陈玉凤女士对记者说,家里有70多岁的老人,之前她在家主要是种植家里的4亩多地,现在不仅可以种地还可以在工厂里打工,一个月的工资能在3000元左右,现在她能给家里补贴点收入,公司离家也近,老人孩子都可以随时照顾,孩子上学吃饭都很方便。
龙头带动吸纳劳动力 已申报时装小镇
在充分发挥产业扶贫方面,除分布在各个扶贫点的小型服装加工厂之外,万丽时装有限公司的龙头带动作用也至关重要。其总投资10.3亿元,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在企业的发展中,不仅扩大了就业、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还为汶上集镇的精准扶贫工作找到了新路子,实现了企业发展与贫困户脱贫共赢。目前,该企业已入职贫困员工357人,基本达到了当年入职、当年家庭脱贫。
万丽时装有限公司人事行政经理王新全对记者说:“贫困人口的话,在咱万丽上班的有87人,对与贫困人口,咱采用了照顾的手段,比如说放宽他们的年龄限制,还有就是给他们提供一些专业化的培训,尽量把他们吸纳到工厂来就业,所以说现在平均工资能达到2500—3000元。”
在发展产业扶贫的基础上,汶上集镇实施“一人一岗”就业扶贫。培育的38个扶贫就业点涵盖种植、养殖、加工、电子商务等多个行业,达到了贫困群众就业全覆盖,目前,已安置贫困人口就业5000多人。通过产业就业扶贫,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增强了自我“造血”功能。
据汶上集镇党组副书记葛春田介绍,汶上集镇大力发展服装产业,积极扶持返乡创业青年,共建成服装加工店16个,共安置就业3780人,其中贫困户1260人,平均工资在2000元以上,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当年脱贫。
葛春田还告诉记者,汶上集镇的服装加工店越来越多,现在该镇已申报了时装小镇这一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