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区蔄山镇生态宜居 入选山东省美丽宜居小镇

2017-05-31 09:33:00 来源:威海新闻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5月31日讯 时下,走进临港区蔄山镇,镇中心威达商业综合体、乐福广场等商贸中心人气旺盛、沿街楼房整齐鲜亮、乡村道路整洁宽敞、母猪河水质清澈、光伏发电落地投产、居民创业热情高涨、城市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处处映照出一副生态宜居好景象。

  近年来,蔄山镇坚持“产城互动、三生共融”的发展理念,坚持突出城镇特色、保护城镇生态环境的原则,逐步形成以镇政府为核心的城镇综合服务中心;依托中韩路和正气路的城镇公共服务设施轴;建立沿高格河的滨河生态景观带和沿米山水库—母猪河—武林水库的山水景观带;打造两大工业园区和三大现代农业区的“一心、两轴、两带、五区”空间结构。在美丽乡村建设里,man山镇持续升级基础配套、加强精细化管理、完善城市功能,集全力打造了一座体系更加完善、风貌特色更加突出、综合承载力显著增强的小城市。

  4月14日,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对山东省第四批“美丽宜居小镇”名单进行公示,临港区蔄山镇名列其中。

  提升景观环境 改善村庄风貌

  春暖花开,走进蔄山镇东马格村,树木掩映,鲜花盛开,绿草茵茵,一座座崭新的院落,一条条平坦干净的街巷,路的一边是潺潺流水的小溪,另一边是花园围墙,各色花朵在春天绽放,山村胜似桃花源。这是东马格村实施绿化重点升级后,村里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东马格村因此被评为山东省绿化示范村。

  近年来,蔄山镇先后对24个村进行环境整治并达标,同时选取东马格、北申格等7个村重点打造,精心规划,打造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镇域村庄建设有序,环境整洁,与周边环境相得益彰,村景交融,镇区形成了“黄土不露天、花树映眼帘、三季不缺花、四季青绿全”的特色。

  如今蔄山镇的农村,昔日泥泞坑洼的土路修成了宽敞平整的水泥路,脏乱不堪的门前街边建成了环境优美的绿地花园,蚊蝇滋生的臭水沟变得整洁通畅,广大群众彻底告别了过去的脏乱差环境,并形成了完善的长效管护机制。

  为进一步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有效改善镇村环境,自今年2月起,蔄山镇创新保洁模式,率先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由专业的保洁公司负责镇区及30个村的清扫保洁和垃圾收运,并且专门制定清扫保洁的统一标准严格考核,实现了农村环境卫生管护工作的制度化、常态化,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趟出一条新路子。

  蔄山镇积极改善农村群众生活环境,完成东道头、西武林2个标准化农村社区建设。实现城乡居民环卫一体化,去年完成1400户农村无公害厕所改造,今年还将完成1427户农村无公害厕所改造。

  青山碧水、绿树红花,道路整洁、村风文明,产业繁荣、农民富裕……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逐步深入,蔄山镇越来越多的农村惊艳蜕变,成为美丽威海、幸福威海的生动写照。

  美化乡镇街区 打造休闲绿地

  走在蔄山镇中韩路,可以看到沿街的10多幢居民楼的外墙面焕然一新,改造前暗淡无光的外立面,变成了靓丽的颜色。据了解,近年来蔄山镇中韩路沿街居民楼,每幢房子颜色形状不一,且已十分“老态”,有些房屋外墙都已剥落。

  从2015年开始,蔄山镇对镇区老旧居民小区进行外墙粉刷和保温层节能改造工程,加装了保温层的楼房不仅冬天保暖,夏天还凉快,重新粉刷后的小区变得更漂亮了。这两年,蔄山镇总共完成50万平方米的小区外墙改造。

  蔄山镇街头700家商铺的门头也都统一更换,商家的门头招牌连成一体,高度一致、材质一样,看起来整齐美观。据了解,此次拆除、安装、改造门头招牌等费用,全部由乡镇承担,商户无需自己出钱。

  蔄山镇对镇区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在镇区规划上突出整体风貌和自然环境相互协调、有机融合。充分尊重原有自然肌理,镇区结构清晰合理,空间尺度适宜得当。街区建设上突出中心集聚特色,以中韩路、正气路为核心,打造“产业区、消费区、居住区”三位一体、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镇,满足居民生产生活需求。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我可爱的故乡……”在高格公园凉亭下,居民们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有的唱歌、有的伴舞,还有的在一起聊天谈心,吹拉弹唱好不热闹,十分惬意。园内植物茂盛、生机盎然,各色花卉争奇斗艳,一条铺设的石子路弯弯曲曲一直延伸到公园的另一边。置身其中,好不惬意。

  2015年以来,蔄山镇栽植各类绿化苗木56.3万株,新增绿化面积16.13万平方米,根据原有自然景观风貌,建设了高格公园、祈顶山公园、佳赛公园和城北公园以及姑娘山健步走通道,目前全镇绿化率达到36.5%,景观优美,绿化布局贴近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跑步、打羽毛球、踢足球、打篮球、儿童轮滑……2017年2月份,蔄山镇全民健身中心开工建设,这里,内设健身广场、儿童轮滑场、羽毛球场、篮球场、五人足球场、舞台广场等。功能上,可健身、可运动、可承载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可供百姓休闲娱乐,全部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镇中心区域整体环境,满足不同群体的休闲健身和娱乐需求。

  蔄山镇实施的商铺门头改造、居民楼保温层节能改造、绿化中心公园、新建全民健身中心等民生工程,坚持民生为本,不断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全面提升了城镇品位。

  完善功能设施 汇聚商圈人气

  酒店、银行、洗浴中心、健身中心……走进位于蔄山镇的威达商业综合体,一个个商铺人气鼎沸。很多投资者都是冲着蔄山镇中心浓厚的商业氛围来的。

  镇区企业威达集团在这里投资兴建了威达商业综合体,建有沿街商铺,大型商业综合体、连锁超市一应俱全,可以为蔄山居民提供吃、住、行、玩、购等一体化的服务。

  威海本土企业万多福集团也看重了这块风水宝地。万多福集团在这里开设了万多福百货商场的同时,整体运营乐福广场商业区,引入家家悦超市、美食街、文化艺术教育中心、儿童乐园、电玩城、淘宝街、电子商务农村体验展示店、农贸市场、建材装饰市场等几十家商业项目。

  蔄山镇把服务业作为经济转型的强力引擎和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突破口来抓,强化政策扶持和服务引导,依托镇区商贸中心,大量吸引酒店、商超等商户入驻,整合资源,推动镇区商贸上档升级,不断聚拢商气人气,加快由单一经济向综合经济转型。

  商气聚人气,人气促发展。蔄山镇“突破传统商业布局观念,拉开中心城镇发展骨架,加快形成若干个错位竞争、有序支撑、层次清晰的商圈”的发展思路已从纸上规划变成了现实。

  保护生态环境 再生能源扶贫

  来到山东上善堂集团位于临港区的光伏农业产业园,这个占地1700亩、投资7.7亿元的“农光互补”光伏农业产业园,是目前威海最大的光伏发电项目,预计年可发电4960万度,收益6000多万元,棚内农作物年产值达到6600万元。此外,农业采摘、旅游观光年平均收益达到3000万元,并能带动周边村实现增收。

  发展从来不是孤立的。

  在离基地不远处的西武林村,人们也看到了发展的商机。西武林村,是省级扶贫村。村地形北高南低,村日照资源好,实施光伏扶贫地理优势明显。经过区各部门调研,镇党委会议研究论证,村集体决议,决定在西武林这个传统农业村,实施光伏发电项目扶贫。

  去年,光伏发电项目光伏板分别安装在现村委会屋顶和村西村委大房子屋面。西武林村依靠光伏发电年可增加5.8万元的村集体收入。“输血”变 “造血”的扶贫方式深受百姓欢迎。

  蔄山镇不仅注重可再生能源扶贫,还强调保护生态、坚持生态优先。

  放眼威海,蔄山镇是乡镇驻地引入污水主管网第一梯队的乡镇。在此基础上,2016年开始,蔄山镇全面实施旧小区污水并网改造,对24个小区实施污水和雨水分流,让污水排入污水管网,并通过污水处理厂处理,实现污水再生回用。雨污分流后能加快污水收集率,提高污水处理率。进行雨污分流后,每天新增2000立方米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有效避免污水对母猪河、地下水造成污染。

  与此同时,蔄山镇还完成6.7公里的母猪河治理工程,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沿河两岸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了防洪与生态、工程与景观、亲水与安全的协调统一。

  随着蔄山镇雨污分流的开展,母猪河流域的水质变好,鱼类逐年增多,每年都会吸引各种水鸟栖息。

  保障居民就业 净化社会风气

  “韩国化妆品销量不错,我的网店虽然起步晚,但品质好,价格低,也挺受欢迎。”提起自己红火的网店生意,蔄山镇居民王金娥非常高兴。一大早,她骑着电动车到离家不远的韩国小商品展销厅进货,随后她又到3楼的摄影棚里给“宝贝”照相,然后把商品在网店上架。打理自己的网店。王金娥每天的生活忙碌而充实。

  蔄山镇倾力打造的创业基地,为居民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创业机会,为他们铺就了新的致富之路。2015年以来,蔄山镇累计引进中小项目270个,盘活闲置厂房7.96万平方米,为群众打造威海市镇级最优创业平台。蔄山镇强化创新创业基地的培训作用,为提升创业者的创业技能,建起多功能创业培训中心,邀请各级创业导师,为入驻企业提供业务拓展、创业指导等方面的辅导……浓厚的创业氛围就像花香一般弥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创业的队伍中,为镇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增添了强劲的发展动力。

  蔄山镇还依托众创空间,针对市民就业需求,常态化开展电子商务、面点师、育婴师、月嫂等免费培训,提供一条龙指导与服务,带动群众创业就业,累计培训4000人次,居民就业率达到98%。

  在促进市民就业的同时,近年来,蔄山镇还积极宣扬市民行为文明,积极传播正能量,提高社会诚信度,树立了文明和谐的社会新风尚。

  刘长青是蔄山镇一名水果摊主。一家五口租住在一处70平米的住宅里,平时靠摆摊卖水果维持生计。2014年7月31日,他在路边摆摊售卖水果时,偶然拾得10万元现金。虽然家庭经济条件非常一般,但面对巨款,朴实憨厚的刘长青并未动心,“不是自己的钱不能拿,一下丢了这么多钱,那人肯定急坏了。”刘长青在原地等待了两天,最终在民警的协助下终于找到了失主。刘长青因此入选当年的“中国好人榜”。

  拾金不昧这样的正能量,让人倍感温暖,是新时期个人修养和崇高社会责任感的具体体现。刘长青用实际行动充分体现了蔄山镇居民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风貌,展示了蔄山镇人的风采,是蔄山镇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缩影。

  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人人知礼节明荣辱。蔄山镇坚定文化自信、传播正能量、树立新风尚,把满足居民物质需求与提高文化素质结合起来,把服务人民与引导群众结合起来,努力实现社会文明新风气。(威海新闻网)

责任编辑:王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