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即墨金口镇:传承千年历史文脉 打造文旅小镇

“青岛的文化之根在即墨,即墨文明的源头在金口。”青岛市即墨区金口镇位于黄海之滨、丁字湾畔,至少在6500多年以前,金口一带就有人类生活,此地已具有较高发展水平的文明存在,后来发展成为一个有名的商埠。现如今,随着金口经济的发展,以金口古港、古街、大文口文化遗址、山海资源为依托的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已成规模。近日,记者走进金口镇,近距离感受传统村庄如何蜕变为美丽乡村。
保护为主
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金口镇结合辖区古建筑多的特点,深挖村庄文化内涵,以“美丽乡村”为载体,传承乡村历史文脉。
乘车进入金口镇凤凰村,村头矗立的牌坊诉说着凤凰村的历史,300多年间,这个村庄经历过多少风霜雨打,仍不见凋零的痕迹。村内分布着清代古建筑56处,勾嵌精致的细缝花墙、精美绝伦的垂岩瓦脊、象形取意的砖石雕刻保存依然完整,漫步在鳞次栉比的房屋中,仿佛感受到了建造者的思想,房屋主人的辉煌。
凤亭广场两侧,古色古香的路灯,路边的淙淙流水,北侧有一个奇特的符号,每一个游人都在猜测着这个符号的读法,但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金口镇将墀头、细缝花墙、镂空雕窗等特色元素融入到刻石、宣传栏等设施中,并根据房氏先祖房枫庭抗捻殉国的英勇故事,将村中心广场命名为凤亭广场。
凤凰村房氏是第一大姓,来到房氏一族的门楼上,门庭开阔,大门包框厚重深沉,上门槛是精雕细刻的四尊门簪,兆示着福禄寿喜,其上门楣居高临下,篆刻一“福”字。
金口镇凤凰村党支部书记李忠五告诉记者,从开始建设美丽乡村开始,村里铺设的5000平方米的石板路,建造的文化广场等全部都是按照村里以前的老状况重新修建,营造出一种古风古韵的氛围,“可以让村民和参观的游客都能有一份文脉传承的乡村记忆。”
与凤凰村不同,南里村大多是富商民居。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现有“大夫第”“守备府”等明清时期建筑60余处,以及商业古街、 石桥等历史遗迹。历史上村庄人才辈出,经商出仕者众多。
现在的南里村,古人的智慧和现代的技术巧妙的融合在了一起,青石板铺就的中央大街,粉刷一新的民居,为300年的历史附着上一层崭新的“姿色”。
效法自然 打造生态文明村庄
记者了解到,凤凰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根据村里以前留下的资料,还原当时的生活面貌,道路所铺设的青石板全部是采用当地的老石头铺设而成,村庄里的绿化树木等也全都是按照古村落种植的。
经过两年的美丽乡村建设,现在的凤凰村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文化村,慕名而来的游客不断增多。在凤凰村,几乎每一处细节都融入了生态自然理念,主街道两侧淙淙流水,与绿植交相辉映,树上结着黄澄澄的大柿子,一派收获的景象。村庄里种植着珊瑚冬青,红果与绿叶相称,颜色煞是好看。
而此时的南里村,工人们正在铺设主街道的石板路,两侧房屋上的拴马石也很好的保存了下来,村里的留存下来的枣树依然“风华正茂”摇摆着身子欢迎游客的到来。南里村依河而建,村北的九孔石桥建于清咸丰三年,现在依旧保存完好,村内种植的松柏生长百年,依旧翠绿。
临山而坐,邻水而居。美丽乡村的建设中,让乡村融入自然,坐在牛栏茶室内,品一杯清香,翻开历史的画卷,百年匆匆,依旧不见岁月的痕迹。
发展第三产业
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即墨金口镇不仅大力保护古建筑,还原古村落面貌,还通过打造美丽乡村,让村民的口袋鼓起来,让古村落变身“世外桃源”,吸引摄影爱好者和旅游爱好者前来游玩,提供吃、住、玩一条龙服务。
凤凰村党支部书记李忠五告诉记者,村委打算动员老百姓,让他们临街开小商铺,卖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土特产,将一些房屋翻修一下,形成一条龙服务,实现村庄可持续发展。
而南里村在此基础上想要打造新的景点,让游客能够在游玩参观古建筑的同时,能体会到古老文化的熏陶,可以自己体验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而金口镇的古村落远不止这两个村……
接下来,即墨金口镇将通过优化村庄环境,深挖村庄文化内涵,使村庄特有的文脉记忆被更多人了解,并得以传承,为建设文旅小镇奠定坚实基础。(大众网记者 朱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