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耕海”催生海带第一镇 俚岛镇走出“特色产业+”路径

2017-12-11 16:05: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12月11日讯(记者 王琦崴 王雅茜 通讯员 刘玲 盛迎喜)威海荣成市的俚岛镇,位于胶东半岛的最东部。虽说108平方公里的面积不算广袤,但其海岸线却长达40公里。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作为“长寿草”海带养殖的发源地,50多年来俚岛人民“耕海”不辍,产量稳居全国第一。如今在科技创新力量的推动下,其产品质量和产业产值更上一层楼,并发展出了以海带等海鲜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坐实了“中国海带第一镇”的称谓。

  俚岛与海带的“世纪情缘”

  海带是一种碱性食品,富含碘、钙、磷、硒、胡萝卜素、维生素B1等营养元素,并能析出一种名叫甘露醇的珍贵物质,具有上佳的食疗作用。研究表明,多食海带的海边居民普遍高寿,因此海带又被称为“长寿草”。资料显示,俚岛人采食、售卖海带由来已久。

  早在上世纪60年代之前,俚岛人就掌握了如何采摘野生海带,并晾晒后打捆销售。俚岛镇党委书记洪加跃表示,从1954年开始,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专家把海带养殖技术引入俚岛。人工养殖海带始于60年代,当时收割的海带以加工盐渍海带、即食食品为主。到了80年代,无论养殖规模、产量、产值还是效益,海带已在当地海水养殖中占据重要地位。

  近年来,俚岛镇大力发展海洋生物科技,在海带漂烫水综合利用、海洋产品精深加工等方面均取得重大突破,促使了产业集群格局的正式形成。如今,俚岛镇的海带养殖面积3.8万亩,年产海带鲜菜50万吨,占全国海带年产量的1/6,被誉为“中国海带第一镇”,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并授予“全国海带养殖加工示范基地”“全省海带养殖加工示范基地”等称号。

  “海带第一镇”的产业集群

  俚岛镇现拥有5000亩以上规模的海带养殖基地6处和3家海带育苗场、2.2万立方水体,形成以6家产值过亿元企业为骨干,以40多家中小企业为基干的海带加工业产业格局,由此带动30多个村庄从事海带养殖,1000多户农户从事海带的加工销售。俚岛海科、海芝宝、仲隆水产等海带加工企业,打造了“食藻宝”、“高绿”、“仲隆”等知名品牌,产品有盐渍海带、熟干海带、即食海带、海带面条、海带酱菜以及海带保健制品等100多个种类,获得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绿色食品和首批无公害食品等荣誉称号,远销俄罗斯、美国、日本、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俚岛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刘兆阳表示,近年来,围绕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俚岛镇狠抓海带产业转型升级,抓住用好各级出台鼓励扶持产学研合作等政策,引导骨干企业积极对接高校院所,培育出奔牛、中科1号、海科1号等多个海带良种,进一步提升海带品种质量。正在结合海洋牧场建设,大力发展与旅游观光、海上采摘、休闲度假相结合的特色餐饮,打造美食型休闲渔业,推动海洋牧场与渔家文化相对接。目前,全镇优质品种育苗量达到24.5亿株,占海带养殖总量的100%,海带产业共计吸纳1.5万就业人员,涉及农户5680户,以海带为基础的产业链条每年创产值9亿多元,切实增强了镇域经济支撑能力。

  改革创新带来发展突破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俚岛镇创新带来的好处深有体会,所以在践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等方面,镇政府“下足了力气,也饱尝了甜头”。

  “以养殖方式为例,原来人们都以为提高产量,就得增加养殖密度,结果适得其反,产量不增反降,产品质量也不如以前。”刘兆阳说,现在俚岛镇采用“721”生态养殖模式,变单一的海带养殖为“上层养海带、中间养贝类、海底养鱼”的立体养殖方式(上层70%的藻类,中间20%的扇贝、牡蛎等滤食性贝类,海底10%的海参、鱼等投喂性品种),养殖面积和效益增加了2倍以上。“此外还形成了自我循环的生物链条,而且全都靠海水自然生长,是真正的生态养殖。”

  近两年时间,俚岛镇又在尝试“北鲍南养”。“5月初南方的鲍鱼运到我们海区附着在海带上,大约能吃掉60%的海带,鲍鱼生长期从三年缩短到两年半,11月份就能在我们这里收获。”相比传统养殖模式,“北鲍南养”有四大优势:一是生长速度更快,一只鲍鱼苗(2.2厘米)半年内可长到4.5厘米,在南方仅为3厘米;二是成活率更高,在北方有80%,在南方不超过50%;三是产量更高,一个周期下来将是传统养殖的2倍;四是更健康,可以规避南方台风、赤潮带来的风险和污染,提高鲍鱼品质和口感。目前该项目已经取得不俗的成绩,今年10月,俚岛镇成功举办荣成·俚岛首届鲍鱼节暨荣成鲍鱼产业高峰论坛,并被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授予“中国鲍鱼名镇”称号。

  科技力量“攻占”时代前沿

  为进一步推动打造特色产业集群,俚岛镇将进一步实施品牌带动提升战略、加强统一市场建设、加强科技创新推动。“尤其是科技创新方面,是俚岛镇产业发展的法宝。我们近来在锐意推行漂烫水综合利用项目以及海带精深加工产业,走在了时代前沿。”

  恒欣源海带漂烫水综合利用项目是一项“变废为宝”的工程。项目通过加强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采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从海带漂烫水中提取加工海藻碘液、海藻钾和甘露醇,能日处理100吨漂烫水,极大减轻了环境压力,且实现了资源合理化利用。“在国内独此一家,放眼世界也首屈一指。”

  威海世纪博康海藻有限公司专攻海带精深加工技术。“以前,我们以传统工艺提取碘和褐藻胶等,工艺粗放落后。”如今,该公司研发攻克了海带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产业化关键技术,建立了能同时生产海带色素、褐藻多糖硫酸酯和海带膳食纤维等活性成分的综合体系,同时以提取的岩藻黄素、褐藻多糖硫酸酯和海带膳食纤维等功效成分为基础,研究开发具有减肥、调节肠道菌群和通便、辅助降血糖功能的保健食品,“对海带的利用率达到了100%。”

  此外,俚岛镇正在拓展深海技术,推动养殖从浅海向深海拓展,大力推广藻类占70%、贝类占20%、鱼类占10%的“浅海多营养层次”健康立体生态养殖模式,形成集人工鱼礁、海洋底播、生态修复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渔业建设格局。

  记者手记:解开“海带之乡”的幸福密码

  来到胶东半岛的最东边,蓝天白云之下,波光粼粼的海面映入眼帘,这里就是中国海带之乡俚岛镇。

  在俚岛镇的海带养殖区码头,两名“海农”正在为“耕海”“播种”。他们手持一条两指粗细的双股绳,把海带幼苗的嫩根夹在绳子缝隙里。阳光下,一尺来长的褐色嫩叶几近透明,随着海风徐徐摆动,映衬着“海农”脸上的笑容。“把绳子放进海里,海带就会攀附着绳子扎根,长得又快又稳。到了明年四五月份,把绳子拖上岸,就能收获一扎宽、两人高的成品。”

  不远处,一群白色的大天鹅划过蓝天,投入一片玻璃般剔透的海湾。“那里是烟墩角的天鹅湖,每年冬季有数千只白天鹅前去过冬,吸引着无数人慕名前往。附近的村民把自己房子改成农家乐招待游客,着实发了一笔天鹅财。”

  “产业发达、环境优美,我们在这里,生活得既富裕又滋润。”漫步在海边小镇,处处弥漫着幸福知足的气息。“究其根底,大概就是政府尽心、政策给力、百姓勤劳、资源丰厚、气候宜人吧。这就是俚岛镇的幸福密码。”

 

责任编辑:罗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