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草庙子镇 “新”出一条特色产业路

2017-12-13 09:59: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12月13日讯(记者 王琦崴 通讯员 刘玲 丛广)地处胶东半岛东部的威海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草庙子镇,依山傍海、风景秀丽,却没有“一哄而上”地发展旅游业或是海洋业,而是独辟蹊径地专攻新材料产业,并成功因此入围了“山东特色产业镇”。究其根本,是改镇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机遇,围绕临港区“产城互动、三生共融”的发展要求,以产业城市化带动人的城市化,探索出了一条城市化进程中的产业突围之路。

  高点定位,实现特色产业集群强势崛起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面对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草庙子镇站在“争当全市加快发展排头兵”的新起点上,借助临港区大手笔规划起来的中韩特色产业园、威海特产城、五金机电城、家居建材城、钓具博览城以及中欧城镇化合作产业示范区、现代物流产业园等一批特色产业园区, 着力实现产业做大做强做优。

  新材料产业是临港区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更是草庙子镇的特色产业。经过多年培植,该镇的新材料产业企业发展到49家,先后获批山东省新材料及制品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碳纤维产业基地。近年来,草庙子镇属的浩然特塑、金威科技等新材料企业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成为该镇甚至是临港区的骨干龙头企业。

   

  草面子镇的新材料产业尽管总体规模偏小,但门类较为齐全,行业技术领先、重点领域颇多。其中,浩然特塑与吉林大学合作开发的“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及制品项目”,建成了国内首条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千吨级聚砜系列树脂生产线,成为世界上继“巴斯夫”、“苏威”之后第三家实现聚苯砜树脂千吨级生产的公司,填补了国内产品空白,彻底改变了国内产品需求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威海晨源高分子先后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建立了亚洲唯一1条树枝状聚酰胺和超支化聚酯的产业化生产线,实现树枝状聚合的产业化。

  主动对接,全面做活新材料产业链

  围绕打造门类齐全的产业链,草庙子镇紧盯新材料产业科技前沿,按照产业聚集发展、突出区域特色的发展思路,注重新材料产业在招商引资、企业膨胀、自主创新、人才引进、政策引导等方面发力。截至目前,在高性能复合材料领域建设了拓展碳纤维、浩然特塑等项目;在先进高分子材料领域实施了三角轮胎、金泓化工等项目;在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建设了蓝星玻璃、豪雅光电等项目。正是在这样一批龙头项目的带动下,一些相关产业项目犹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

  新材料属于整个制造业的上游产业,面对的下游产业广阔,与其他产业发展融合态势日益明显。近年来,草面子镇的产品应用日益广阔。

   

  一方面,与汽车零部件产业应用密切。区域范围内拥有汽车及零部件规上生产企业15家,主要涉及轮胎、特种车制造、汽车内饰部件、车桥、线束等产品。目前,拓展纤维正与“一汽大众”合作研发传动轴项目,海创模具为“通用”“长城”配套生产的汽车内饰模具计划加入碳纤维材料。另一方面,与渔具产业发展密切相关。

      另外,草庙子镇拥有渔具及配件的生产制造企业75家,其中规上渔具生产企业6家,主导产品有鱼竿、渔线轮、渔具配件等近万个品种,主导产品钓鱼竿年产能达1500万支,46家鱼竿生产企业应用碳纤维材料,高强度碳纤维大大提高了鱼竿的轻盈度和柔韧性,将逐渐替换玻璃钢成为鱼竿生产的主要材料。

  瞄准高端产业,实现镇域创新发展

  草庙子镇的特色产业集群本就突出了一个“新”字,因此,在践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以整合集约发展、推动产城一体的过程中可谓驾轻就熟。

   

  “我们镇党委、政府理顺思路,把新材料产业作为此次高端产业突破的主攻点。”草庙子镇在将拓展纤维—蓝星—豪雅—开泰片区和三角—金合片区作为新材料及制品产业园区来规划建设的同时,还将新引进的高端装备、新信息、食品医药、文体休闲等产业项目尽量向镇区西部进行布局,腾出更大的发展空间以实现集群发展。随着重点产业项目的加快推进,一幅产业发展的新蓝图正在徐徐展开。

  在浩然特塑厂区的展台上,黑色的PEEK制品配件引人注目。作为塑料行业的尖端产品,PEEK热塑性复合材料近几年在军工行业得到广泛应用。2012年该公司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像浩然特塑这样的高新技术企业,全镇共有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4家,拥有各种发明专利53项。

  草庙子镇在加快对接威海市区中心轴线,实现城市功能层状外扩的过程中,突出推动产业南北轴向集聚,不断增强人口吸纳、要素集聚和产业支撑能力,尽快在一体化发展中形成同城效应,全力打造城中产业突破区。在发展好镇区北部工业项目区的同时,这个镇还通过高标准规划、对接产业转移等方式,全力打造南部休闲旅游新城,带动了镇域经济社会全面提速发展。

责任编辑:王雅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