茌平县菜屯镇木材加工业 从全民皆兵到集约发展

2018-10-29 09:37: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10月29日讯(记者 张铭芳)茌平县菜屯镇地处黄河故道、革命老区,三分之二的土地为沙质土壤,种粮产量低,境内马颊河横穿而过,速生丰产林郁郁葱葱、挺直秀丽,生态宜人。但由于地处偏僻,历史上的菜屯镇长期处于经济落后的状态。2000年前后,菜屯镇开始大力发展木材加工业,短短十几年就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产业集群,年产值超30亿元,绘就了一副特色产业发展路线图:从全民皆兵到集约发展,菜屯镇也借此成为聊城市第一个农民年收入超过1万元的乡镇。金秋十月,正是木材加工生产的旺季,鲁网记者来到菜屯镇走访,聆听菜屯人的创业故事。 

  从城里打工返回农村创业 一位青年的逆袭

   

  打包好的“木皮”装车

  记者采访时,菜屯镇村民韩在宾的工厂里,工人正在晾晒刚从机器里镟出的“木皮”。一旁的大车上,一捆捆已经被压平的“木皮”已经打好包装上车,准备运往泰安。这些“木皮”将会被做成建筑模板、胶合板、包装板等板材。今年35岁的韩在宾从事木材加工行业已经有七八年了,大学毕业后,他也在外地打过工,但收入却不及家里的“木皮”生意,便索性回家发展。“我们这里家家户户都干木材加工,一年收入基本能保证10万元以上。”他说。

   

  刚镟好的“木皮”进行晾晒

  韩在宾的一天从凌晨两三点钟开始,在原木交易市场买完木头后,早上七点多工厂就要开工,将原木加工成木片,打包运输。这样一天下来加工的原木能超过30吨。

  但知勤作福,衣食自然丰。菜屯镇的“韩在宾”们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改变了生活的面貌。“现在基本上每家都有两三辆小汽车,生活比原来好了许多。”韩在宾说。跟一些乡镇发展出现“空心化”、人口外流不同,菜屯镇凭借红火的木材加工产业留住了很多年轻人,甚至吸引了周边县市人口流入。这里随处可见衣着时髦的“小镇青年”,他们在祖祖辈辈耕耘着的土地上继续挥洒青春,为自己的梦想打拼着。菜屯镇党委副书记周兴告也诉鲁网记者,在菜屯镇,哪怕是70多岁的老人,也能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活计”,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木材加工产业的繁荣。

   

  “找圆”以后的原木

  市场是创新的动力源。在木材加工生产过程中,为了“干活轻省”、“省钱省人工”,菜屯镇的从业者们自己研发了适合当地“木皮”生产的叉车、找圆机等生产工具,甚至有人专门从事这些生产工具的制造销售。事实上,菜屯镇的木材加工生产已经发展得非常专业,技术工人三五成组,专事于“木皮”制造的某一流程环节,在不同的企业间“流水作业”,不仅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还优化了“资源配置”。村民们不懂高深的生产理论,却在实践中走出了木材加工的“菜屯特色”发展之路,延伸了产业链条,促成了市场分工。

  从偏居一隅到迎来送往 一座小镇的逆袭

  在木材加工产业发展之初,菜屯镇的原木都是“行家里手”们去全国各地收购而来的,但随着产业的发展,这种经营模式逐渐不能满足加工需求。于是 ,菜屯镇“原木集散市场”便应运而生。每天下午6点左右,装载木料的“大车”开始陆续进入市场,但老合作商早就在微信群里发布了今日的原木成色。凌晨时分市场交易开始,早4点半左右交易基本结束。收购的原木不能耽搁,接着被做成“木皮”,再运往全国各地。在菜屯镇原木交易市场,你会看到凌晨4点的灯火通明,人声鼎沸。曾经偏居一隅的菜屯镇如今迎来送往各地客商,积攒了人气儿,也连通了四方。

   

  目前,菜屯镇原木交易市场每天的交易量为8000吨左右,按每吨价格850元左右计算,一天的产值就接近700万元,一年下来就是20多亿元。庞大的木材交易又带动了当地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平均每天有近百辆大型运输车停靠,同样创造了不少就业机会。菜屯镇党委书记孔志勇向鲁网记者表示,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菜屯镇的“木皮”加工在全国木材加工产业链上都占据重要地位。“我们一旦停产,就会影响产业链上下游的市场和就业。”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振兴。近年来,菜屯镇全力推进产业链向两端延伸,着力打造区域品牌,壮大产业强镇富民。孔志勇表示,菜屯镇产业基础雄厚,凝聚力强,已经形成集群规模的虹吸效应。“我们是江北平原地区从事木材加工产业规模最大的一个镇,这些年也有其他乡镇前来学习经验,但始终无法复制菜屯镇的影响力。”

  从全民皆兵到集约发展 一个产业的逆袭

  看似简单的“木皮”制造为何只在菜屯镇“风景独好”?如果说群众自发的生产实践是万千星星之火,那么让菜屯镇的木材加工产业聚成“燎原”之势并且“生生不息”的背后力量则是镇党委、政府“扶上马再送一程”的大力扶持。

  孔志勇告诉鲁网记者,菜屯镇党委、政府在2003年确定将木材加工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切入点。为使产业顺利上马,镇党委、政府抢抓机遇,先后组织木材经纪人、运输专业户等各类能人到临沂、邢台等地参观学习先进经验。为增强群众的积极性,鼓励让富户带头,让党员干部领办帮扶企业,增强产业集群发展的带动力。让创办成功的先进群众现身说法,传授经验,形成致富一个人,带动一方人的格局。

  2017年,环保压力增大,菜屯镇的木材加工企业自然感同身受,这里 “木皮”加工可是说是“全民产业”,一直在较为宽松的环境下“自然生长”,但这种模式也决定了这些“家族式”企业的发展呈现“小、散、乱”的特点。面对严格的规范化要求,许多“小散户”仅靠自身无法达标。怎么办?木材加工产业可以说是菜屯镇的经济支柱,一旦发生大规模关停,将严重影响两万七千名菜屯镇群众的生产生活。

  关键时刻,镇党委、政府 “当仁不让”的冲在前面,并因势利导,把压力转换成了规范治理的动力。按照新的环保政策,镇政府采取木业规范化管理措施,统一要求所有板厂都加装光氧催化设施;成立合作社统一管理,敦促那些手续不全的加工业户办理营业执照,缴纳相关税费。经过整顿后,菜屯镇最终化危为机,产业实现整体保留。目前,菜屯镇现有在册木材加工企业1018家,涉及就业人口近万人,并且每年为镇上增加四百余万元的税收,实现了政府和群众的“双赢”。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孔志勇表示,菜屯镇将进一步构筑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加强规范化管理。“我们将对高新技术产品实行政策、资金倾斜,积极引导企业向深加工转移,充分挖掘加工增值潜力,为我镇木材产业发展壮大,建设鲁西第一特色木业强镇不懈努力。”孔志勇说。

  记者手记:传承奋斗精神  产业振兴再出发

  “假如上天给了你一颗柠檬,那就把它做成柠檬水。”菜屯镇的产业发展正是这句“鸡汤”的真实写照。在老菜屯人的记忆里,故乡到处是连绵的“沙土丘子”,土壤贫瘠,交通不便。上世纪50年代,菜屯镇开展大规模绿化工程,成效显著,获得了周恩来总理亲自签写的“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的奖状。菜屯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是在从那时就有了体现。

   

  1958年周恩来总理签发的奖状

  改革开放后,菜屯镇在发展经济方面并无优势可言,但他们硬是把“小木皮”生意做成了在全国都有一定影响力的“大买卖”。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产业发展则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在百舸争流、千帆共竞的产业发展“大潮”中,“深耕”木材加工产业多年的菜屯镇在渠道、人才、工艺等方面都已经具备明显的优势,平台稳定、方向明确,不仅有愿景,更有实力。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木皮”加工只是木材加工的初级一环。就像菜屯镇党委书记孔志勇所说,未来在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实现产业更新换代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天道酬勤,菜屯镇的“创业史”和“发家史”由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奋斗谱写,也离不开党委、政府的引领和带动。前路或许仍会有风雨,但只要党群齐心,不改本色,菜屯镇产业振兴的道路总会越走越宽。

责任编辑:王琦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