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城镇群:探索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2018-12-26 13:57:00 来源:中国特色小镇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12月26日讯 近年来,山西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健康发展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全省城镇化率年均增长1.5个百分点以上,2012年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高速公路基本实现“县县通”,铁路路网密度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2.35倍,这些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交通设施的建设,改变了时空距离概念,为人口和生产要素快速流动、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一核一圈三群”构建和城镇化提速提质提供了保障,为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村居民共享城市文明成果创造了条件。

  构建“一核一圈三群” 新型城镇化格局

  山西省着眼于推动全省经济社会的转型跨越,提出了以提速提质为主题,构建“一核一圈三群”格局,走出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新农村协调发展的山西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核一圈三群”格局是按照一个规划统筹、一个标准建设的要求,构建以太原都市圈为核心、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节点、以大县城为重点构建城镇群。“一核”即由太原市区、晋中市区、清徐县城、阳曲县城构成的太原都市区;“一圈”即太原大都市圈,以太原都市区为核心,太原盆地城镇密集区为主体,辐射阳泉、忻定原、离柳中城镇组群的大都市圈;“三群”即以大同、朔州为核心的晋北中部城镇群,以长治、晋城为核心的晋东南中部城镇群,以临汾、运城为核心的晋南城镇群。

  2012以来,山西又紧紧抓住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结合实际,科学谋划,着力推进提速提质,“一核一圈三群”的城镇化发展又进入新阶段。

  上党城镇群建设示范取得新成效

  上党城镇群建设是山西“一核一圈三群”城镇化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上党城镇群建设过程中,从建设全国最宜居最宜发展城市的角度出发,制定了自然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规划,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和资源集聚;以市区为核心,科学制定大县城、中心镇和重点村建设规划,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原则,重点制定好农村产业发展规划,最大限度地保障农民群众的长远利益。经过几年的努力,上党城镇群建设取得了卓越的成效,获得多项“国家级”荣誉。

  在总结推广上党城镇群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山西按照建立“五个协调机制”、实施“十个统筹”的思路,加快推进城镇组群建设。编制完成了太原都市圈和晋北、晋南、晋东南城镇群等6项规划,实现了省域层面都市圈、城镇群规划全覆盖。大同都市区、运城盐临夏等城镇组群规划基本完成。长治制定出台了9个配套政策,实施了总长95.8公里、投资54亿元的城镇群连接路网工程。临汾实施道路连接、生态修复、产业园区和城镇建设工程,推进百里汾河城镇带建设。

  百项标杆项目示范带动城镇化扩容提质

  2012年,山西省选定100个项目成为全省城镇化“十大工程”的首批标杆项目。百项标杆项目按工程类别分,规划转型11项、新区示范22项、旧区提质7项、城乡清洁7项、宜居创建12项、数字城管4项、“四名”保护9项、“六水联动”10项、百镇建设12项、“四改四变”6项;按市分,太原市19项、大同市13项、长治市12项,位居各市项目数的前三位。

  百项标杆项目是山西省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点项目,具有示范带动作用。以首批百项标杆项目为标志,山西促使“十大工程”尽快落地。高质量编制完成100余项城乡规划。制定出台了城镇新区规划建设导则。太原实施了两山绿化、汾河整治,加快山水林城一体化建设。大同“一轴两翼”城市格局已现雏形。忻州云中新区、阳泉生态新区、晋中北部新城、襄垣漳江新区、临猗南城新区等一批新区初具规模。太原、阳泉、长治、晋城和22个扩权强县试点县开展城乡清洁工程,太原投资20亿元对47个片区实施综合整治,完成17个城中村整村改造。大同主城区基本完成棚户区改造,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晋城获得“国际花园城市”竞赛金奖,临汾公厕获得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晋中、侯马两个项目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48个古村落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位居全国第三。碛口成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太原数字城管覆盖面积扩大到438平方公里,晋城数字城管正式投入使用。孝义市被评为省级节水型城市,太钢集团等7个单位被评为省级节水型企业和单位。全省完成城镇市政公用设施投资400多亿元,超额完成年度计划。

图片1.png 

  山西省城镇体系布局框架图

  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实现新进展

  从2011年起,山西开始实施百镇建设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把全省100个区位和资源优势突出、发展潜力较大、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具有一定人口和产业基础的重点镇,打造成为各具特色的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文化名镇和旅游大镇。

  在推进百镇建设中,山西引入竞争机制,改革投入方式,到目前为止,开工建设230项,完成投资20多亿元,形成了以沁河流域小城镇群为代表的集群发展、以孝义市梧桐镇为代表的新区建设、以阳城县北留镇为代表的旧区提质、以柳林县留誉镇为代表的园区拉动、以临县碛口镇为代表的文化旅游等五种小城镇建设模式。初步形成以阳城县洎水新城为代表的中心村集聚、以榆次区石羊坂村为代表的易地搬迁、以岢岚县吴家庄村为代表的以企带动、以泽州县洞头村为代表的旧村整治、以阳城县皇城村为代表的乡村旅游等五种新农村建设类型。典型示范带动作用逐步显现。 

  2012年底,山西省委十届四次全会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完善城乡一体化机制,统筹推进城镇化建设与扩权强县强镇、扶贫攻坚、农村危房改造、地质灾害治理等相关工作,不断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根据这一方针,山西省委、省政府确立了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城镇化发展的总体思路:

  ——建立五个协调机制,抓好“十个统筹”,推进城镇组群发展。

  通过建立组织协商、规划协调、用地统筹、项目对接、政策同享五个协调机制,进一步抓好城镇格局、规划指导、设施建设、园区产业、户籍社保、公共服务、土地管理、资金投入、社会管理、实施计划“十个统筹”,支持太原率先发展,重点构建四大支点,加快组群发展,优化城镇格局。

    ——推进百项标杆项目,抓实“十大工程”,推进城镇扩容提质。

  在充分发挥百项标杆项目示范作用的基础上,按照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原则,进一步推进新区示范、旧区提质、城乡清洁、建筑节能、四名保护、智慧城市等“十大工程”,拓展发展空间,完善城镇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镇质量。

   ——实施“大县城”战略和百镇建设工程,创新“五种模式”。

  以做大做强县城为战略目标,以百镇建设为重点,山西将积极推广集群发展、新区建设、旧区提质、园区拉动、文化旅游五种小城镇建设模式,建成一批生态新城和特色小镇,实现农民低成本就地市民化,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桥头堡,打造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

  ——实施“五项工程”,推广“五种类型”,推进新农村建设。

  在巩固实现农村两轮“五个全覆盖”成果的基础上,全省将继续加强农村规划建设管理,推广中心村集聚、异地搬迁、以企带动、旧村整治、乡村旅游五种新农村建设类型,实施乡村清洁、农村安居、农村新社区建设、传统村落保护和美丽乡村试点五项工程,改变农村面貌、改善生活环境、提升生活质量,建设美丽乡村。

   ——支持太原率先发展,加快太原晋中同城化,推进城镇组群发展。

  按照“一核一圈三群”城镇布局,山西抓住太原都市圈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机遇,在政策、规划以及土地、资金、资源等要素配置方面支持太原率先发展,加快南部新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推进轨道交通建设,不断提高省会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按照规划同筹、制度同构、市场同体、产业同链、科教同兴、交通同网、设施同步、信息同享、生态同建、环境同治的“十同”要求,以太榆科技创新城为重点,抓好太原晋中共建区建设,加快同城化步伐。建立五个协调机制,研究出台相关政策,以城际联系道路等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为重点,建设太原都市区、大同都市区、上党城镇群、临汾百里汾河城镇带四大支点,加快孝汾平介灵等7个城镇组群发展。

  ——抓好标杆示范,突出工作重点,推进城镇扩容提质。

  重点抓好新区示范、旧区提质、城乡清洁、建筑节能、四名保护和智慧城市创建工程。太原汾东商务区、大同御东新区、晋中北部新城、孝义孝南新城、怀仁新城区等要按照城镇新区规划建设导则,加快推进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启动一批以棚户区、城中村和老旧街区改造提升为重点的成街成坊旧区提质项目,注重增加公共绿地、停车设施和活动空间。深化城乡清洁工程,下大力气解决城镇背街小巷、老旧社区、城中村市容环境脏乱差问题,力争创建一批环卫保洁、容貌管理示范街和星级城市公厕。

   ——树立典型样板,彰显地方特色,推进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

  以县级市和扩权强县试点县等30个县城为重点,加快市政公用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提升承载和辐射能力,为全省县城发展树立样板。按照“五建设两整治”要求,加强百镇建设,建成20个工业经济强镇、“三农”服务大镇、文化旅游名镇和商贸物流重镇。抓好沁河流域和晋中、临汾沿汾河小城镇建设,启动灵石、阳城两县美丽乡村连片区建设试点。

  统筹城乡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山西立足资源型地区实际,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为重点,优化配置城乡经济社会资源,推进“一核一圈三群”城镇建设,实施“大县城”战略和百镇建设工程,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十二五”期间,全省城镇化率每年将提高1.8个百分点左右,城镇人口增长300万,有120万农村人口进城,全省城镇化率达到55%左右,形成具有山西特色的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责任编辑:韩黟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