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寨制造”发展史:从四处“收棉花”到全产业链集群发展

2019-11-12 09:09: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1112日讯(记者 庞孝君)“这辆纺车你要是转得动,算你有本事!”在山东冠县范寨镇政府附近的纺织文化广场上,面对一辆巨大的“纺车”,前来散步的村民时不时地这样调侃。 

  范寨镇位于冠县东北部,总面积59.3平方公里,总人口3.3万人。在这3.3万人中,纺织从业人数达到4600多人。也就是说,每7个人中,就有1人从事纺织业。去年全镇的税收,纺织行业占比高达80%。 

  从四处收棉花到自己办企业 

  提起范寨镇棉纺织业的渊源,该镇主任科员贾成革如数家珍。 

  时间回溯到2003年之前,当时的范寨镇(20162月起撤乡改镇)是种棉大乡,棉花多销往河北省和邻近的其他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该镇的沙王庄村、西邢庄村等多个村庄出现了一些有思路的“能人”,他们开着三轮车四处收棉花,自己创办家庭式小型纺纱厂,并将产品销往外地。 

  到2003年,范寨镇棉花常年种植面积已有万余亩,并有多支棉花收购队伍,已成为周边乡镇棉花收购的集散地。那一届的范寨镇领导班子经走访调查发现,尽管镇里棉花资源丰富,可是仅局限在单纯的购销环节,如果向深加工方向发展,一定会创造出更高的价值。 

  自此,范寨镇发展棉纺织产业的大幕拉开。几年的时间里,山东国冠纺织有限公司等十几家棉花加工骨干企业先后成立并逐步壮大。 

  从单一生产到产业化发展 

  为培植壮大棉纺织业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家庭织布业,范寨镇于20086月启动了“千户万台织机”工程,全镇迅速掀起一场“家家上织机、户户忙创业、人人当老板”的发展热潮。 

  “那时很多农户上了织机,少的有一两台,多的达二三十台,生产出来的产品直接卖给本地的纺织企业。农户的热情很高,企业也节省了成本。”贾成革说。 

  2009年,镇领导班子研究认为,为适应市场变化,范寨镇的棉纺织行业要走向产业化、集群化。领导班子力促各企业自觉联系、互相借鉴、共抵风险,促进棉纺织业向集群方向发展。 

  2010年,范寨镇工商税收历史性地突破了千万元。 

  为了大力发展棉纺织业,范寨镇党委、政府对该产业提供各项优厚政策,为企业开通“绿色通道”办理各项业务,并制定了科级干部帮包制度,帮助辖区内纺织企业进行产业升级改造,不断延伸产业链条。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良好的营商环境很快就对产业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这些年来,一有困难,都是政府给协调解决。” 

  来自天津的沈凤海告诉记者,正是范寨镇的优惠政策促使他不远千里到范寨镇创办企业,而且越做越好。 

  从拉伸产业链向集群化发展 

  目前,范寨镇纺织企业共有8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家,全镇共有35万纱锭、1500余台各型喷气式织布机,生产线涵盖纺纱、织布、毛巾、睡衣、沙滩浴巾、床上用品等,享有“鲁西特色纺织小镇”美誉。 

  2018年,范寨镇纺织业营业收入达到10亿元,利润达1亿元,并被评为“省级棉纺织特色产业镇”。“纺织小镇”品牌建设已初见成效。 

  范寨镇镇长贾振斌表示,为确保今后范寨镇棉纺织产业继续壮大发展,范寨镇党委、政府将进一步加快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升纺织产业工艺和装备水平,使范寨镇在纺织领域中拥有更多话语权、标准制定权。 

  “以前范寨镇的产业链中唯独缺少染整环节,而林澳纺织有限公司投产后,将填补这一空白。”贾振斌表示。据悉,范寨镇党委、政府计划将镇内纺织企业组团联合,延伸服装加工高端产业链;成立相应机构,为棉纺织企业排忧解难,为棉纺织产业创造良好的环境;搞好上、中、下游企业的合作,在棉纺织产业已初具规模化、产业化、集群化的基础上,积极引导企业实现资源共享,搞好配套联动,提高市场竞争力及抗风险能力,发挥产业集群效应。 

  从当年单纯的纺纱到如今的全产业链,范寨镇创建“纺织小镇”带动群众致富的梦想正成为现实,“范寨制造”之路也将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责任编辑:张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