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特色小镇 如何引导资金“上山下乡”
特色小镇发展到今天,取得很多成绩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成长烦恼,资金约束就是其中一个。在最新的文津圆桌论坛上,与会嘉宾就金融手段如何促进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如何防范风险等进行探讨。专家认为,要把握特色小镇最突出的价值,通过投贷结合等多种方式解决特色小镇的融资难题。
建设特色小镇需要钱,而钱正是难题,引入PPP模式被寄予厚望,不过,上海交大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介绍:目前很多特色小镇建设中存在政府热,企业冷的情况。
刘士林:企业日子也不是那么好过,真让他签协议,拿钱时,企业非常挑剔。因为小城镇基础设施差很多,表面看小城镇土地便宜、劳动力便宜,但基础设施费用加上成本就很高了,很多小城镇现在还断电、断水呢。
能否吸引民间资本,关键在于特色小镇项目的盈利空间和回报机制的设置,能否匹配社会资本的预期收益率。专家分析,定位准确、运作科学、机制合理的特色小镇,还是有利可图的,此外,政府在吸引社会资本上也有很多工作可做。
中国开发性金融促进会秘书长邢军:很多领域有PPP模式,前端市场化程度不高,很难形成长期的现金流和收益。这时做市场孵化,政府要起一定的引导作用,才会取得开发性金融的效果。所以我们提倡由政府引导,搭建一些平台。平台搭建后,能避免乱开发、泛房地产化的现象,使小城镇建设更有序进行,才能引导更多的金融资本进入。
在他看来,特色小镇最突出的价值,在于他的生态价值,把握好这个价值,可以引导资金“上山下乡”。据了解,目前开发性金融促进会已启动总额达500亿元的小城镇引导基金,希望未来跟银行信贷资金结合,投贷联动解决小城镇的融资难问题。
邢军:有了生态价值的基础,地方政府做规划、企业投资、银行支持就有了评价的抓手,就有了指标,解决了目前土地财政怎么做的问题。我们认为生态价值能够带来新的生态现金流、生态金融、生态财政。所以我们觉得在投融资,在金融上,根上看是特色小镇的价值。
而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吴卫星则提醒,在政府和企业合作中,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让市场决定资源的配置。
吴卫星:政府的主要任务是要提供公共产品,扩大税收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要有一个发展目标,在约束条件下可一个小镇多少支持,算清楚约束条件后,剩下所有的事情应该交给企业做,让市场决定这个特色小镇能不能做得下去,做不下去就要退出。退出机制要求现金流所有权、分配权要明晰,现金流的分配权、所有权怎么定,需要政府花很大的心思来设计,怎么样和企业把利益分配的更好。政府和企业合作的话,期望企业和政府共同兜底,而不是只有政府来兜底。(记者公秀华)